深度:研判比亚迪汉EV冬季充电效率与电四驱控制策略
1、在第1组直流快充测试中,模拟的是汉EV四驱版凉车状态直流快充效率与动力电池热管理控制系统策略。为了进一步对比,搭载刀片电池的汉EV四驱版的凉车状态充电效率,与1台NEDC续航400公里、搭载1套采用空调直接制冷散热和电加热功能三元锂电池的雷克萨斯UX电动汽车进行对比(具体信息后文介绍)。
2、汉EV四驱版适配第3代电四驱技术控制策略:汉EV四驱版与两汉EV(前)驱,无论车身尺寸、智能驾驶控制系统、动力电池装载电量以及热管理策略都完全一致。唯一区别是后置的1组由集成碳化硅控制技术、最大输出功率200千瓦、最高转速15500转/分的“3合1”电驱动总成。
3、新能源情报分析网预判,汉EV四驱版仍然会使用成熟的“e平台”技术解决方案中的高配版“3合1”高用电系统总成,与最大输出功率180千瓦级、最高转速15000转/分“3合1”电驱动总成的硬件本体。
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
. 新能源汽车的前景与趋势势不可挡,环保压力和消费者需求的增长是关键因素。1 技术进步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质量,这将有力推动市场扩张。1 同时,国际间的合作日益紧密,全球协同创新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拦友。
政策退坡,竞争加剧 随着中国新能源政策补贴的逐步退坡,市场正进入转型阶段。预计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趋势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 202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测达到1444万辆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,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快速增长。
随着社会经济的疾速发展,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,城市人口日益增长,对于出行便利性和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日益提升。同时,环保意识的提升催生了新能源汽车的崭新趋势。政府层面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,十四五规划明确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,包括氢能等,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。
目前,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的态势严峻。据统计,虽然有487家制造商活跃,但具备完整资质的企业寥寥无几。业内普遍认为,这个行业的创业公司中,仅有10%能在未来五年内幸存下来,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。令人振奋的是,2020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,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已显著增长。
其次,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发展将成为新的趋势。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,新能源汽车将逐渐实现智能化驾驶、自动驾驶等功能。例如,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统已经实现了在高速公路上的自动驾驶功能,这无疑为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华为造车智能战略部署(附股)深度解读—研报
1、年的半导体掀起了半导体国产替代的狂潮;2021年的鸿蒙系统面世,掀起了国产软件的浪潮,2021年的智能 汽车 也再次掀起了 汽车 智能化的高潮。 华为造车的本质是 科技 赋能,华为利用自己软硬件优势,赋能传统 汽车 制造业,开启传统车企的智能化浪潮。
2、月25日,在华为内部网站心声社区刊出了一份名为《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》的内部文件,文件内容显示:“华为不造整车,而是聚焦ICT技术,帮助车企造好车,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。”该文件的签发人正是任正非,同时文件末尾处还标注“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,有效期为3年”。
3、而在 汽车 数字化、智能化方向上发起“攻势”的不止腾讯和奥迪。一度传出造车传闻的华为,一再重申“华为不造车,帮助车企造好车”,其定位是给车企提供智能化技术的供应商。尽管华为宣称“不造车”,但其产业链布局显然已深入 汽车 制造的核心领域。
我国新能源汽车换电市场产业链分析
新能源汽车换电市场产业链主要由上游动力电池、换电系统、充电系统、整车制造商等;中游是换电站运营商及动力电池回收;下游应用于各类新能源汽车。中国新能源汽车近两年来高速发展,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。
从产业链角度来看,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电池、电机、电控等核心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;中游是指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,按照用途可划分为乘用车、商用车等;下游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、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等应用领域。
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动力电池产业链: 上游金属材料:包括锂、钴、镍等。 中游四大电池材料:正极、负极、电解液、隔膜。 下游:电池制造。 终端:整车制造。 其他:新能源电池设备。金属钴:华友钴业。在A股市场中,华友钴业、洛阳钼业和寒锐钴业是主要的钴金属企业。
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,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车企逐渐分离,整车厂可以外购电池、电控和电机等,还能与其它企业合作开发部分智能化硬件和辅助驾驶芯片,这降低了整车厂的进入门槛,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。此外,服务于新能源汽车后市场的充电桩、换电站等产业,也日益重要。
产业政策的扶持为换电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。在碳中和目标下,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商用车的使用,换电模式因其节能环保的特点,得到了政府和物流行业的青睐。随着大型网约车平台的认可,换电模式在营运乘用车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,有望从公共交通向私人消费市场拓展。